导入数据...
 
人才培养
 
嘤鸣讲座第154讲——西南地区融入汉文化的考古学观察
时间:2025-03-24 12:12:06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查看:55

2025年3月13日下午2:30,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嘤鸣讲坛”第23期第154讲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第一教学楼301教室举办。主讲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德云为大家带来“西南地区融入汉文化的考古学观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与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的吴超明博士主持。参与本次讲座的有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历史与旅游学院和文学学院部分师生。

首先,赵德云以西南地区复杂的地理条件为切入点,结合《史记·西南夷列传》等文献,梳理了战国至秦汉时期“西南夷”族群(如夜郎、滇、邛都等)的分布。他指出,西南地区因地理阻隔和文化特质差异,与中原文化的接触力度、融合程度呈现不同情况:蜀、巴最为密切,夜郎、滇次之,冉駹、筰(都)、徙(斯)、邛都、句町、漏卧、哀牢等再次之,其余族群则保留较强独立性。接下来,赵德云结合考古资料及文献史料,从不同历史时期介绍战国至秦汉时期西南地区融入汉文化的进程:自商周以来,蜀地由于北与秦分,与关中地区关系密切;秦国、楚国对西南地区的渗透始于战国。其中楚文化影响尤为显著,如商业街船棺出土的漆器以及新都马家大墓的头箱、脚箱、边箱以及棺椁填塞青膏泥等现象都带有楚文化的色彩。巴的情况与蜀有所不同。从文献记载的情况看,巴似乎春秋时期更为强大,战国时期受强楚压迫,力量有所削弱;秦灭巴蜀后因地制宜地对巴、蜀两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巴故地采用郡县制,蜀故地采用分封制。通过秦人移民墓、秦式器物及城市建设等考古实证表明秦文化对西南地区产生的影响。此外,赵德云还提到在秦灭巴蜀后,西南地区部分族群南迁至贵州、云南甚至东南亚,如贵州松桃木树出土的虎钮錞于、贵州清水江出水铜器可能反映了巴蜀文化向南扩散的现象;秦汉时期,巴蜀地区汉文化因素不断增多,成为汉文化地方类型并反哺中原(如蜀郡漆器、盐官机构等);西汉时期则采取“羁縻”政策、册封土著首领以及控制交通间接治理西南夷,东汉通过武力镇压、行政体系构建及资源开发强化管控西南地区。赵德云提出,相比于巴蜀地区,西南夷地区融入汉文化的进程尚未完全结束,在较长时期内又呈现出“地方化的状态,直至元明,大部分区域重新进入中原王朝的统治序列。尽管如此,秦汉王朝的经略在广大的西南夷地区植入了中原文化基因,即便时有波折,但其作为中华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历史趋势已然奠定。最后,赵德云强调,在文献稀缺的背景下,考古资料经过适当的解读和阐释,也可以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史料”。他认为,西南地区的文化互动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重要视角,理解其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未来极具潜力的研究课题。

在讲座的最后阶段,赵德云悉心回答了老师、同学们关于讲座的相关问题。主持人吴超明博士总结指出,赵德云通过考古与文献互证,系统揭示了西南地区融入汉文化的历史逻辑,为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听众普遍认为,讲座深化了对西南地区在中华文明形成中独特地位的理解具有重要启发。

 

作者:吴超明   摄影:朱欣雨   编辑:钟鸣璟心   审核:汤洪   终审: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