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嘤鸣讲坛第165讲——语境还原和自证:研读《论语》的基本方法
时间:2025-06-27 16:59:54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查看:11

2025年6月12日下午2点,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嘤鸣讲坛”第23期第164讲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第一教学楼301教室举办。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唐代兴教授作了“语境还原和自证:研读《论语》的基本方法”学术讲座。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汤洪教授主持。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部分师生及其他院校的部分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唐代兴援引雅斯贝尔斯《论人类的起源与目标》的“轴心时代”理论,强调孔子作为“轴心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奠基性地位。通过剖析孔子作为人类四大“思想范式创造者”之一的特质,阐释了孔子思想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澄明。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唐代兴提出三重定位:孔子思想集成了夏商周三代人伦主义思想精髓和文明精华,创建起以“返本开新”的历史哲学、“以仁入礼”的道德哲学和“由礼弘仁”的政治哲学为核心的生存哲学,既构成诸子会通时代思想认知的枢纽,更构筑起中华文明的大传统,将源自古代且渐成轮廓的华夏哲学思想伦理以及道德文明推向成熟进程。他还特别指出,这个由孔子所集成的贯穿古今的思想传统“在整体上被遗忘”的现状值得学界深思。

在全球化语境中,唐代兴则强调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育范式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范式,为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思想源泉。

在方法论层面,唐代兴提出“方法创造哲学”的核心命题。他通过哲学完形结构图示阐明:哲学研究需遵从方法论准则,哲学创造必以方法创新为先导。结合孔子哲学框架图解,系统分析了其政治哲学以“仁”为核心的菱形结构,以及教育哲学“学,思,行”的三位一体认知框架。通过《论语》原文印证,唐代兴还归纳出孔子两大方法论特色:强调“名正言顺”的理性推证方法(《子路》),以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历史主义方法(《述而》)。

针对当下研究困境,唐代兴提出“语境还原与自证”的创新解法。他借程树德《论语集释》针砭学界时弊:“言训诂者则攻宋儒,言义理者则攻汉学”,强调义理与训诂需辩证统一。还通过解析顾颉刚关于中国古史“层累地构成说”,揭示经典解读需探求历史真相和真知以抵达思想本源,倡导在历史语境中还原孔学本义,构建自我证明的解读体系。

此外,唐代兴系统解构了研读《论语》的四类证明方法(后证法、前证法、同证法、自证法),并重点批判了后证法的认知风险。例举《中国儒学百科全书》以汉代《淮南子》定义先秦儒学,以及历代学者对《先进》第二十六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的过度诠释,揭示"以后人观念强解前哲思想"的谬误根源。在实证方法层面,唐代兴强调同证法和自证法的运用,前者是"运用与孔子生活同时代的文献来求证《论语》内容和思想的方法";后者是“运用《论语》中的孔子言论来互为推证的思想澄清方法”。

最后,唐代兴借波普尔论柏拉图之喻,申明"中国思想皆绕孔学而生"的历史规律。他直指当下孔子研究困局:"遍地机构却少务实研究",对比美国波士顿学派、夏威夷学派以"文明对话"和"本体诠释"推动孔子思想全球化的成果,呼吁回归文本自证的本真阐释。

讲座最终在热烈而浓厚的学术氛围里圆满结束。参会师生纷纷表示深受启发,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得到显著开拓。

作者:何铭远   摄影:何铭远   编辑:钟鸣璟心   审核:汤洪   终审:马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