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下午2点30分,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嘤鸣讲坛”第23期第161讲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第七教学楼112教室举办。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新茹教授作了“文化IP驱动城市更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学术讲座。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王冠蒽副教授主持。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部分师生参加本次讲座。

郭新茹以生动的案例对比展开话题。分析了南京玄武湖与杭州西湖在文化IP转化上的差异化表现,随后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的关系:日本“小玉站长”如何以萌宠经济带动城市转型、《黑神话:悟空》对山西文旅产业的强劲拉动,以及百强县江阴在文化IP开发上的不足。基于这些案例,郭新茹指出当前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存在的三大痛点:特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不足、对特色文化IP的营销宣传不足、文化IP场景的联动效应弱。
基于上述三个问题,郭新茹进一步指出,“城市更新(创意城市)是人文经济实践的重要载体”。围绕这一观点,她系统阐述了城市更新的三种典型模式:第一种是特色历史文化资源驱动型。该模式依托产业转型升级,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通过对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从老厂区到文化地标的蜕变。郭特别强调,此类模式需重点关注“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推动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纯创意驱动的“无中生有”型。日本熊本县通过打造“熊本熊”这一虚拟IP,成功带动区域经济振兴。此类模式的核心在于赋予IP鲜明的人格化特征,并通过跨界融合拓展其商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第三种是品牌活动带动型,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郭新茹建议各地应立足本土文化基因,培育具有持续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城市更新注入活力。
这一框架的提出,为各地探索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指引。基于对国内外文旅转型成功案例的深度剖析,郭新茹创新性地提出了推动城市更新的六大实践路径:1.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龙头文化产业;2.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机制,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3.推进“文化+”跨界融合,实施城市美化运动;4.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文化产业快速成长;5.加大品牌营销,构建营销场景矩阵;6.加大人才的引育力度,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创意阶层。这六大路径既立足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又着眼未来城市更新趋势,为各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郭新茹特别强调,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
讲座尾声,郭新茹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同学们踊跃参与,积极互动。现场气氛活跃,同学们受益匪浅。

作者:朱欣雨 摄影:朱欣雨 编辑:钟鸣璟心 审核:汤洪 终审:马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