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嘤鸣讲坛第139讲——中学语文古文理解的几个问题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5月14日
  查看:82
  来源:


    2024年5月12日上午10点,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嘤鸣讲坛”第139讲在第六教学楼117教室举办。主讲人河北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过常宝为大家带来“中学语文古文理解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巴蜀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讲座由国际中文教育学院院长、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汤洪教授主持。参加本次讲座的有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巴蜀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和文学院的部分师生。

image.png

    讲座伊始,过常宝通过文化传承引出古文学习问题,指出文化传承与古文学习有很大关系。接,从文化情境、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文化差异四个方面对古文理解进行了实例阐释。

image.png

过常宝首先从《曹刿论战》的文化情境入手,指出理解文章需回归时代背景与人物特性,不能只看文章表面,从而得出《曹刿论战》的文化内涵不应是“以弱胜强”,而应是“不应恪守礼法,要与时俱进”的结论。其次,通过阐述《记承天寺夜游》“水月意象”、《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文化背景以及《登泰山记》中的地质文化,指出文化知识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他强调文化理解问题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理念与文化因素,不能仅凭主观理解。他以幽默诙谐的语气向大家说明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自然之道,又借《前赤壁赋》道出了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学问题。关于文化差异问题,过常宝通过《愚公移山》《过秦论》与《窦娥冤》等举例强调,当代的学生都处于和古人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古文中所传达出的精神及经验都应选择性地接受。同时,中学教师也应根据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不能强迫学生全盘接受。最后,过常宝总结,如今的语文教材过多地研究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教材内容的编写问题,老教师以完成任务式教学为目标,导致学生与语文和古文渐行渐远,这或许是问题的根源。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受益匪浅。

image.png

图片、文字:李晓娇  初审:崔立国  复审:李斌  终审:汤洪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