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嘤鸣讲坛第99讲——东端丝路的开辟与形成
时间:2020-09-27 00:00:00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查看:467

image.png

  2020年9月24日下午四点整,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嘤鸣讲坛第十四期第九十九讲于第七教学楼101室开讲。本次讲座题目为《东端丝路的开辟与形成》,主讲人为延边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延边大学社科学报(社科版)主编李宗勋。

  讲座开始,李教授首先提到一个误区,即:丝绸之路的东端实际上不是西亚,而是继续延伸到达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印度、阿拉伯的文化以长安为中介、继续向日本传入。接下来,李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东端丝路的开辟与形成。

  日本遣隋、遣唐使的探险历程:丝路终端的开拓。李教授提到,日本对东北亚局势的应对和试探使得其多次派遣隋使、遣唐使,而在整个路途中,则十分艰难。遣隋使的出现促成了日本划时代的大化改新,也为遣唐使派遣奠定基础。遣唐使的出现则促进日本受容律令制度发展,日本开始以唐为中介吸收世界的文化。并且,在经历了长期的经验总结之后,日本形成了北路、南路、南岛路三条遣唐使航路。李教授介绍了奈良•正仓院的藏品、《东征传画卷》、鉴真及“唐招提寺”,并将它们作为上述内容的佐证。

 “海东盛国”的业绩:“新罗道”与“日本道”。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在其最强大时期,开辟了广泛的几条航道,包括朝向朝鲜半岛的新罗向日本的日本道、向中国的“朝贡道”,以及“营州道”、“契丹道”。

  张保皋的伟业:东亚海上交通网与贸易网的形成。在东亚交流史上,新罗海上霸主张保皋有着杰出的历史功绩。李教授介绍,在一些碎片化的史料记载中,如圆仁(日)的《入唐求法巡礼记》,杜牧(唐)的《樊川文集》、金富轼(韩)的《三国史记》,都提到了张保皋,并记录了他的事件。此外,张保皋开通了通往唐朝、新罗、日本间的贸易网络;开通各路航线,包括渤海航线、黄海航线、东海(日本海)航线、南海航线;在中国沿海建立各种据点等,对南海丝绸之路的开辟、日本遣唐使的南岛路航线、后世高丽与南宋的海上交流等带来重要影响。遗憾的是,由于韩国历史记叙与研究的偏颇,加上史料的稀少,张保皋应有的历史地位至今没有树立或予以高度评价,至少对其相关历史,东亚学术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中朝陆路使行线的固化:典型朝贡册封体制形成。李教授最后提到中朝陆路使的行线,并说到,明清形成的陆路使行线,一直到今天都在沿用,不仅促使当时文化交流、贸易发展,也一直影响着近现代中朝交流。

  李教授对东端丝路的讲解,为我们带来更全面、也更细致的思路,让我们以一种更客观、更实在的方式认识东端丝路的开辟与形成。

                         撰稿:孟宇婷       审核:汤洪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