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嘤鸣雅韵传风采 剪下生花共同行
四川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赴自贡市剪纸传承研究社会实践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9年8月27日
  查看:456
  来源:

国际教育学院“嘤鸣雅韵”实践队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圆满结束。

经过三小时的憧憬,实践小组到达了“千年盐都”、“恐龙之乡”的南国灯城——自贡。作为土生土长的自贡人,实践小组组长王哲娅一到达自贡城区,便热情地向成员们讲述了大巴车经过的每片地带背后的故事。

第二天,按计划,8:30大家便出发前往探索自贡红色资源——江姐故居。并在这里开展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团组织生活活动。江姐可谓是共产党员的一面光辉旗帜,看到年仅29岁的江姐英勇就义的场景,大家无不为之动容,在参观结束后都表示不虚此行。江姐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值得每一个人致敬。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习自贡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剪纸艺术家沈成林先生将亲自为我们讲述“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沈老师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其剪纸作品形成了质朴丰润、清晰明快、拙中带巧、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成为自贡地区传统民间工艺独特一绝。首先,他为大家介绍了剪纸的类型。又结合自贡文化,把剪纸的历史娓娓道来。让我们对自贡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老师为每一位同学剪出了生肖,并签名赠送。大家也对日后的剪纸学习充满了兴趣和信心。

图片1.png

图片2.png

第三天,实践小组一同前往恐龙博物馆,这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令人震撼的恐龙骨架、化石、场景再现,引起了我们对侏罗纪世界的无限遐想。

转眼间,旅程过半,实践小组出发前往自贡盐井博物馆。虽然之前听过剪纸沈老师的讲述,大家已经初步了解了自贡与盐的缘分,但结合今天讲解员姐姐的介绍,大家更加深刻地看到自贡市的前世今生。从1939年到2019年,一口口盐井改变了自贡人民的命运轨迹。在古代,自贡人发挥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开凿盐井所面临的许多技术难题。第一口千米深的燊海盐井就诞生于自贡……

这两天的剪纸课都是实践课,主要是依据老师做好的模板进行生肖、字符的剪纸。大家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很多细节的处理不仅需要细致耐心,剪局部时把握整体,剪整体时注意局部,还需要一颗宁静的心。



图片3.png

图片4.png

还记得当初看到社会实践的行程时,最吸引我的一条是“参观恐龙制作基地”。在社会实践的第五天,小组参观了恐龙模型的制作工厂,一进厂,便能看到两个工人师傅正在制作恐龙彩灯,大家不禁感叹灯文化果然贯穿到了自贡市的方方面面。深入工厂,恐龙模型制作的全过程展示在我们眼前,首先是基本支架的搭建,然后填上海绵外壳,有的还需要烧一层硅胶,最后才是上色。最后,大家体验了恐龙车,找回了童趣。

图片5.png

图片6.png


回到会议室,实践队员开展了团组织生活,每位参与实践的成员都谈了自己的感想——小组成员王红宁作为国际教育学院社志部的部长,总结了我们这几天的活动,表示自己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入体味了自贡的风土人情,感受颇多,并激励大家继续努力;李雨瞳同学对红宁同学的话表示赞同,表示这次社会实践让她对自贡的文化有了深刻了解;钟奕婧同学说,通过剪纸老师的教学,大大缓解了自己对剪纸的畏难情绪,自己比以前更心灵手巧了;张曦月同学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集体活动,通过几天的活动也渐渐融入了大家,变得更开朗了;赵晨辰同学觉得剪纸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每天学习剪纸已经成为她的一大期待!古明月同学以前很宅,这次实践活动对她来说,也是一次别样的经历;李雨彤同学对学院这次举办活动,以及组长、学姐们的良苦用心进行感谢;彭美淇同学听了我们的发言,感动不已……组长王哲娅同学最后总结,为本次团组织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下午剪纸课难度升级,除了照着模子剪,还学习了“双喜”字的剪法,很有趣也很实用。

第六天,老师在剪纸课上为每位实践成员剪了肖像,也鼓励大家总结自己这几天的学习,虽然因为天色渐晚,不是每一位同学都总结发言,但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大家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一天,大家恋恋不舍地登上回成都的大巴,路途中,闹钟萦绕着自贡社会实践的点点滴滴。本次社会实践也圆满地画上句号,落下帷幕。

图片7.png

撰稿人:王红宁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