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下午3点,国际教育学院屈小玲教授,在学校狮子山校区7教102教室,举行了学院专业学术讲座“嘤鸣讲坛”第三期第四讲(总第十七讲) ——“近代西方人进入中国西南地区采集山地植物路线考”。学院副院长杨颖育、副院长汤洪、副书记张春兰、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外语教研室和留学生教研室教师,以及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学生、兄弟学院师生和校内外关注人士一起聆听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外语教研室主任王茜主持。
屈教授指出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西方人相继进入中国进行广泛的动植物标本考察与采集,中国西南山地植物受到西方采集者的重视。她通过参考有关资料梳理,考察西方植物采集者进入中国西南地区的时间、采集线路及集中采集地,揭示了以英法国家为主的西方采集者如何深入中国西南地区进行植物采集的实际情形及其时代背景。
屈教授结合近代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背景,西方人进入中国西南地区采集山地植物的路线以及植物采集的意义、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被迫进一步开放,而中国周边地区特相继沦为了英法的殖民地,这给西方人进入西南地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为西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该地区成为了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丰厚的地带,再加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风情,拥有与外界接触较少的“处女地”,该地区吸引了西方包括植物学家、外交官、军官、记者、传教士等在内的各阶层人士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考察。
屈教授指出西方人进入中国西南地区采集山地植物路线大略有:东部长江上游-黔滇川道;西部缅甸-腾冲道;南部越北-蒙自滇越道;西北西南环线道。从这四条呈网状的路线可看出西南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西方人进入该地区的热情。近代西南地区比现在更加开放。当然,近代西方人进入中国西南地区采集山地植物不仅为西方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植物标本与园林建造的稀有品种,还影响了中国现代植物学、植物发展。西方人利用嫁接技术更是创造了一大批植物种类,这也为中国的植物园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
屈教授的讲解语言生动贴切,结合大家熟悉的地方以各地地图为基础进行解说,使同学们对植物学研究、中国地理文化、民俗风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师生提供了对近代西南区域社会对外开放的认识。
主讲人简介
国际教育学院屈小玲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人类学法国国家博士,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其专业以及研究方向是:明清小说、人类学、艺术史。曾先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巴黎工商会国际商贸学院、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法国巴黎出版法文学术专著Étude anthropologique de Chroniques de l’étrange : LaChine du XVIIe siècle (《聊斋志异人类学研究:中国十七世纪》);学术专著《南方丝绸之路古国文明与传播——中国西南与境外文明关系研究》已脱稿待刊;目前正在从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国人来华考察笔记研究》(1892-1910)课题专著撰写。

摄影:林科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